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廉政文化 > 廉洁文化 > 廉政文化

杨震:清白家风世泽长

发布日期:2020-07-14 14:45信息来源:安徽纪检监察网 阅读次数: 收藏
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首创了一个新词“循吏”并专门为之立传,在太史公看来“循吏”通常是指“重农宣教、清正廉洁、所居民富、所去见思”的州县级地方官,也就是历代百姓所钦敬赞颂的“清官”“好官”。按照这个标准,“四知太守”杨震可谓“循吏”的经典标本而无愧。

杨震,字伯起,东汉华阴(今陕西华阴县)人。其父杨宝,号靖节先生,为当时名儒。哀、平二帝时,杨宝隐居民间,以教书为生,后被王莽征召,他不愿出仕,便逃避隐匿不知所踪。

杨震自幼与母相依为命,虽家境困苦,却勤业好学,世人赞其“时经博览,无不穷究”,设馆收徒坚持“有教无类,身教为先”,三十年间培育弟子三千余人,被誉为“关西夫子”。但他最被人称颂的是一生忧国忧民,清正廉洁,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。

古人云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杨震不仅在“治国”方面成效斐然,在“齐家”方面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。杨震为官十几年,官至刺史、太守、太尉,既做过地方大员也曾任中央高官,但他坚持不修豪华宅府、不购置私人田产,常以素菜为食,衣无锦绣,徒步往来不乘马车。

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,置办产业。杨震坚决不肯,慨然说道:“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,以此遗之,不亦厚乎?”在他暮年蒙冤罢官,决意以死明志时,仍要求子女“以杂木为棺,布单被裁足盖形,勿设祭祀”,拒绝厚葬。

杨震五个儿子,均深受其“清白吏”的家风影响,个个博学多识、安贫乐道、刚正清廉,长子杨牧、三子杨秉、五子杨奉尤为誉满天下。

杨秉自律极严,以“三不惑”即不饮酒、不贪财、不近色而闻名于世,人们赞其为“淳白”。杨秉之子杨赐,官至司徒、司空、太尉,同样具有杨震清正廉洁、慷慨激昂、无私无畏的气概。《后汉书·杨震列传》中载有杨赐的奏章,在文中他弹劾贪官,锋芒毕露。杨赐从政前“退居隐约,教授门徒,不答州郡礼命”,从政后“切谏忤旨”,人生轨迹和人格追求都继承了杨氏祖上做“清白吏”的家风。

杨赐之子杨彪,亦官至太尉。灵帝光和二年,杨彪任京兆尹,毅然处死了宦官黄门令王甫。灵帝末年,权奸董卓想迁都关中,百官无敢反对者,司徒杨彪挺身而出,唇枪舌剑,董卓脸色大变,随后杨彪便被董卓上奏免官。

杨震长门曾孙杨奇,“少有大志,不以家势为名,与英才俊杰为友,不和豪强富贵者来往”,又精通经学,“才情聪明敏锐,门徒常有二百人”,汉灵帝时为侍中。他不献媚求荣,敢于直言,灵帝曾经问他:“朕何如桓帝?”杨奇回答:“陛下之于桓帝,亦犹虞舜比德唐尧。”灵帝听了很恼火但也很无奈:“卿强项,真杨震子孙,死后必复致大鸟矣。”(桓帝是史家公认的昏君,亲小人、远贤臣,重用宦官,朝政溃乱,杨奇是拐着弯儿反话正说,讥刺灵帝和桓帝半斤八两、一丘之貉。)

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据《后汉书·杨震列传》记载,从杨震起杨氏家族有四代人连续在中央政府担任了“三公”的职务,代代都能够守住“清白吏”的家风。

杨震后世子孙出类拔萃的表现,最好地说明了良好家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,是留赠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资产和礼物,能够对培养后人的优良品德起着积极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作用。(泗县纪委监委 刘站)